首页 > 國畵家劉萬林 > 劉萬林水墨畫作有感:香格里拉,你在哪裡?

劉萬林水墨畫作有感:香格里拉,你在哪裡?

2021-4-1 10:15 作者/来源:商都網博藝堂

香格里拉,你在哪裡?  

——有感于劉萬林水墨畫作

 文/乙丙 

 

Vx1Kdu4LE2Ea0y6njWaJeq8ua_NGybn1.jpg

劉萬林人物畫  聖山

尺寸:68×68cm


 

gEo6Ylz8fP29zIkSX89Poj4cgkyKhj7v.jpg

劉萬林人物畫  另一邊

尺寸:46×68cm



       香格里拉,美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在他小說中描繪的一個神奇而自由的王國。據考,寫的是雲南的某個地方。西眼東看,別有洞天。讀萬林兄水墨畫作,不禁扼腕驚歎,我終於走近了夢寐以求的香格里拉。


       我與萬林相識較早。記得二十多年前看過他的一批水粉風景寫生,色彩之老到,意境之神妙,讓我暗暗吃驚。後又看過他一批人體寫生,結構之嚴謹,筆法之冼練,更讓我刮目相待。作為一個國畫家,他學養之豐厚,筆墨之通達,涉獵之廣博,遠非尋常畫人所能達成。更為難得的是,他能自覺地立足與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的交匯點上,宋骨元韻四王八大使他無需另起爐灶,康定斯基、塔皮艾斯又讓他如魚得水。他承前啟後,貫東融西,終於在這片水墨天地凝就了一道萬林風景線。



7avvITc-1Y59ntWK8m8ljtp-vUoiiwJc.jpg

劉萬林人物畫  一葦渡江

尺寸:80×148cm


 

ljtnozO8n6m_6LADqr-KLEVZSQ4Nxtpn.jpg

劉萬林人物畫  鍾馗

尺寸:68×136cm



       近日讀禪,見一位僧人問道于師:何謂正道?師曰:騎驢找驢;又問:何謂高僧?師曰:破齋犯戒。我玩味再三,頓覺豁然開朗:一部美術史,萬千藝術家,他們的輝煌,他們的生命力,不就靠這八個字支撐著嗎?想想萬林所走過的路,不也是如此這般嗎?笑理論迭幻,歎佛法無邊。


       當然,一個畫家,在藝術創作上要想有大的發展,除了大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這些不是個人意志所能左右的的因素之外,畫家個人素質的培植與鍛煉是最為關鍵的。譬如萬林,如果他沒有對傳統繪畫的深刻理解和大量實踐,如果他沒有相當堅實的西畫基礎,如果他沒有對傳統文化諸如古典文學、儒道釋文化、民俗文化等的消化和積累,如果他沒有對西方文化包括現代諸流派的認知和把握,如果他沒有超越前賢的堅忍不拔的膽識、才力和藝術意志,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是子虛烏有。


 

7k1NHW0id1xP-0Suuh94NKRq7KH0DO90.jpg

劉萬林人物畫  江南農婦

尺寸:68×68cm


 

ncCn7NePrA5qqsUSszt03TcejqV_0Bb0.jpg

劉萬林人物畫  遠處有情歌

尺寸:68×68cm



       王肇民教授說得好:作畫偶然畫得好靠靈感,一生畫得好靠學問。所謂江郎才盡,不是才盡,而是學問盡了;不是老而無才,而是老而不學。不學所以無才,無才謂之才盡。    


       畫家之所以稱之為畫家,靠的是畫。只有通過對作品本身、對繪畫本體的關注與實踐,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d9yja2wWe__6nB_Jp69J8DSf4DAtRwMC.jpg

劉萬林水墨畫  盤古

尺寸:140×240cm



       一曰形象意識。    


       看了萬林的畫,一個常識性的問題常常縈繞心頭:一件藝術作品最終感人的到底是什麼?是立意的悠遠?是筆墨的精妙?是章法的新奇?都是又都不是。說到底是這些因素簇擁下的形象的力量——是那些能夠反應時代精神的、有力度的、有意味的、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萬林在形象的塑造上是成功的,寫人狀物,形神兼備。他有頗為清醒的形象意識,就是意象造型也認定是形的醇化,形的昇華,而不是形的放任,形的流失。即便是抽象作品,在觀念中也常常以形象來維繫。借改一句老子的話:具象兮抽象之所伏,抽象兮具象之所倚。兩極迥走,各有側重,有中見無,無中生有,無極而反,大象無形,信然。    


 

WCWDMKvvenAT3FhJilK2Lw5PwEQagk72.jpg

劉萬林山水畫  新月

尺寸:68×68cm


 

odwZ3XVvMTUV-3kC5jHYqrkoyrkaMYbZ.jpg

劉萬林山水畫  嵩門月

尺寸:68×68cm



       一曰格調意識。    


       格調乃藝術家個人的學識、修養、品格、氣質在作品中的外延和物化。除了畫面的外在效果,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品位至關重要。人高畫亦高,人俗畫亦俗。    


       萬林的畫,多以格調致勝。或清純,或雄渾,或高古,或瀟灑,觀之賞心,讀之提神,怡然如飲醇蓼。記得見過他的一幅小品《新月》,月融融,山融融,情融融,意融融,凝神品味,不知不覺醉在其中。他的另一幅小品《嵩門月》,古木參天,皓月東升,但見清輝滿乾坤,始信人間有淨土,“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不少畫人,多在構圖、結構、色彩、刻畫方面下盡功夫,無力顧及格調的高下,雖用盡移山心力,依然難以登堂入室,可惜,可憐。 


   再引一段王肇民教授的話:畫無論中西,第一格調勝,第二以功力勝,二者兼勝,乃可不朽。    


 

tP33hc03Hmalq0_n9562rsbcb02kthcb.jpg

劉萬林水墨畫  意象山水

尺寸:96×96cm


 

mTlqyvUpwXmJASHRsaEsWAPKVSgjE59I.jpg

劉萬林水墨畫  蒼茫時分

尺寸:68×50cm


       一曰構成意識。    


       畫面的構成因素很多。根據立意的需要認真運籌,才能使作品達成更加完美的境界。譬如黑白灰的安排,點線面的調度,韻律結構的營構,對比呼應的關照,“場”觀念的引入,肌理的運用,漸變、旋轉、發射、特異等等的借鑒都需要認真對待。  

  

       畫國畫的朋友常常推崇下意識的即興發揮,其實,“下意識”不過是集意識之大成而已。萬林的意象水墨作品,“發揮”的極為出色,細而品之,無一不合構成之大要。    


 

VUMCBYaW8fqO4fdgtV95tGcNpT7eMflS.jpg

劉萬林水墨畫  無題(河南博物院藏)

尺寸:390×120cm



 

TeEN1sbcMt4_X2SFq8gGmPLTa-69tIl7.jpg

劉萬林人物畫  劉鄧在抗日前線(嘉興市政府收藏于浦華紀念館)

尺寸:143×180cm



       一曰經典意識。    


       經典作品是歷代大師們能夠體現時代高度和風貌的得意之作。大師是什麼?是一座座藝術史上的豐碑,是一代人乃至幾代人需要仰視的民族精英。    


       經典意識既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方法和過程。在我與萬林的切磋中,發現我們的共識:更看中它作為方法和過程的存在。經典作品自然不是一有了這種意識就可以弄出來的,需要水到渠成。但有了這種意識尤其是這種方法和過程可以更快地接近經典。  

  

       從萬林的大量作品中,我讀到了徐青藤的縱橫恣肆,讀到了金冬心的朴拙高古,讀到了任伯年的丰姿多彩,讀到了吳昌碩的雄渾酣暢……萬林的畫中,最讓我傾倒的是一幅《無題》的山水巨制。記得那是一次山水畫展覽,《無題》山水橫亙於正面山牆,那氣勢直若鯤鵬展翅“水擊三千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運筆之雄放,潑墨之險絕,直逼經典。    


       由此受到一些啟發,畫山水的“小橋流水”固然可畫,“大山大水”更當盡力弘揚。自然,與此相關聯的作品的文化品味精神容量也是我們必須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    


 

Qr5YVmBCWsfqFPbJo45Vv4MUsrZfVFlQ.jpg

劉萬林山水畫   此處一亭幽

尺寸:55×65cm


 

904jGeEXloP6usJhCMJHACUmn_4f4UGC.jpg

劉萬林山水畫  黃河萬里動風色

尺寸:245×117cm



       一曰突破意識。    


       求異存同乃藝術創作最重要的特徵之一。一個畫畫的人,能不能稱之為家,是大家還是小家,最重要的標誌是看他有沒有屬於自己、個性鮮明的、品位相當的藝術語言。石濤說:“我之為我自有我在”應該是經典之論。萬林有自己嗎?有,也沒有。    


       突破是歷史前進的標誌,是時代的標誌,是畫家個性的標誌。還不能說突破是水準的標誌,譬如山水,想超過範寬直如蜀道之難矣。一個畫家逼近前賢,難;突破前賢,更難。這裡沒有多少披荊斬棘的詩意,更多的是默默無聞辛勤耕耘,充其量有一點普羅米修士式的悲壯。當我們回頭審視我們從古到今的歷史長河時,不難發現,正是這些不安分的尋求突破的藝術家,猶如一座座航標燈,在長河的轉彎處閃光,標識著藝術前進的方向。你不覺得藝術史屬於他們嗎?我熱切地希望萬林成為個中一員。    


       我們所期盼的水墨創作的香格里拉,你在哪裡?    


       我琢磨再三,還是大師的那八個字:騎驢找驢,破齋犯戒。 


(乙丙者,二三流也,原名王玉炳,著名畫家,藝術理論家。原文為《劉萬林畫集》序言)


 

uVoYwca41_qJ7zsLTKZAa97fWe1Wc9Mi.jpg


    國畫家劉萬林簡介    


       河南汝州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歷任河南省文化館美術部主任,河南省美術家協會中國人物畫/山水畫/工筆劃藝委會顧問,河南省國畫院常務副院長,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組成員,河南省藝術職稱高評委,鄭州大學名譽教授,黃河科技大學教授,文化部華夏文化遺產中國畫院副院長,中國藝術創作院山水畫院副院長,國家博物館畫廊藝委會委員,河南省拍賣協會藝術顧問,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藝術顧問。


       從事中國畫創作和理論研究;作品入選由文化部、中國美協主辦的國家級展覽、中國美協特邀展、提名展,三十多次入選省級展覽,獲一等獎、金獎多次。曾作為藝術主持,組織舉辦全國第三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展。作品為毛主席紀念堂、河南省軍區、河南省委、河南博物院、八路軍紀念館、八大山人紀念館、徐渭紀念館、蒲華紀念館等院館單位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和汝州市舉辦大型中國畫巡展,出版個人畫冊兩部,入編《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等多部畫集,河南衛視台、山東衛視台、鄭州電視臺做電視專題報導。